返回顶部
王岚峰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生物医学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组
  • +86 021-54923167
  • 上海市岳阳路320号生命科学实验楼B301
  •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结构生物学

  • 1997年9月-2001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本科)

    2002年9月-2005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硕士)

    2006年9月一2010年7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

    2010年10月-2015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圣选戈分校  博士后

    2016年7月一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研究员/教授

  • 上海市生物物理学会理事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

  • 1. Wang, W.§, Wang, Z.§, Yang, X.§, Gao, Y.§, Zhang, X.§, Cao, L., Dai, A., Sun, J., Sun, L., Jiang, L. *, Chen, Z. * & Wang, L. *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ytoadherence to placental or tumor cells through VAR2CSA from Plasmodium falciparum. Cell Discov 7, 94, doi:10.1038/s41421-021-00324-8 (2021). (*, co-corresponding Author)

    2. Wang,Z., Wang, W., Wang, L.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minichromosome i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Biophysics Reports 6, 115-126 (2020).

    3. Zhou, H.§, Wang, F.§, Wang, H.§, Chen C., Zhang T., Han X., Wang D., Chen C., Wu C., Xie W., Wang Z., Zhang L., Wang L.* & Yang H.* The conformational changes of Zika virus methyltransferase upon converting SAM to SAH. Oncotarget (2017) (*, co-corresponding Author)

    4. Wang, L.§, Zhou, Y.§, Xu, L.§, Xiao, R.§, Lu, X., Chen, L., Chong, J., Li, H., He, C., Fu, X-D.*, and Wang, D.* Molecular Basis for 5-Carboxycytosine Recognition by RNA Polymerase II Elongation Complex. Nature 523, 621–625 (2015). (§, Co-First Author)

    5. Walmacq, C., Wang, L., Chong, J., Scibelli, K., Lubkowska, L., Gnatt, A., Brooks, P. J., Wang, D. * & Kashlev, M. * Mechanism of RNA polymerase II bypass of oxidative cyclopurine DNA les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2, E410-419 (2015).

    6. Wang, L.§, Limbo, O.§, Fei, J., Chen, L., Kim, B., Luo, J., Chong, J., Conaway, R. C., Conaway, J. W., Ranish, J. A., Kadonaga, J. T., Russell, P. & Wang, D. Regulation of the Rhp26ERCC6/CSB chromatin remodeler by a novel conserved leucine latch motif.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1, 18566-18571 (2014). (§, Co-First Author)

    7. Wang, L., Zhang, W., Wang, L., Zhang, X. C., Li, X. & Rao, Z. Crystal structures of NAC

    domains of human nascent polypeptide-associated complex (NAC) and its alphaNACsubunit. Protein & Cell 1, 406-416 (2010).

  • 利用结构生物学(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并开展以结构为基础的靶向药物设计,为防治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在该相关领域内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相关工作发表在 Nature PNAS 等国际著名期刊。目前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蛋白质专项一项;承担中科院先导B重大专项一项;主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和上海市人才项目一项;参与其他多项省部级课题。

    我们最新的一项研究,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制备了恶性疟原虫超大膜蛋白VAR2CSA胞外区的蛋白样品(306 kDa)。借助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解析了VAR2CSA胞外域的三维结构,分辨率为3.6?。同时,也成功解析了VAR2CSA胞外域-CSA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为3.4?。依据结构信息,我们选取底物结合口袋中DBL2X上的9个关键氨基酸进行突变,利用液相色谱层析,生物膜干涉技术,共聚焦免疫荧光显微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证明了突变体失去了与纯化的CSA、胎盘及肿瘤细胞结合的能力。最终系统地阐明了恶性疟原虫VAR2CSA特异性结合胎盘细胞及肿瘤细胞的详细分子机制,相关工作发表在Cell Discovery。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精准设计疟疾疫苗,同时为开发高效的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靶向性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 2016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2017上海市“浦江人才”

    2019 上海市“高峰团队”成员

  • 我们实验室研究兴趣集中在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构机制上。使用多学科交叉手段(Cryo-EM、X-射线晶体学、生物化学等)解析与病原体入侵、复制、宿主抗感染反应等有关的重要大分子机器的三维结构。通过结构解析,我们可以分析蛋白质机器、抗原抗体复合体或酶的活性中心等的重要结构信息。一方面,结构信息可能有助于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特征(组成模式、调控网络等);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筛选或基于各种表位的新疫苗的设计。

     

    实验室成员(Lab member)

    副研究员:孙瑾

    硕士研究生:赵灵羽,

    硕博连读研究生:徐倩,程潼,路洪帅,张俊,李茜

    博士生:金铎,王肇宁

     

    毕业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

    王伟伟 博士

     

    招生信息(admission information)

    欢迎具有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优秀学生加入本团队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欢迎大学二年级(含)以上同学进入实验室参与有关科研学术工作,或联系毕业设计等。